“珠江口夜明珠”舢舨洲灯塔:孤岛四代守塔人
- 世界杯没有中国
- 2025-10-08 04:12:53
- 5286
舢舨洲灯塔
在广州南沙区海面的一座孤岛上,矗立着一座白色的灯塔,百余年来,每个夜晚总有光亮照耀海面,为往来的船舶送上平安和祝福。这就是被誉为“珠江口夜明珠”的舢舨洲灯塔。
舢舨洲位于珠江口和内伶仃洋汇合处,是蕉门水道与虎门水道出海口之间的一个孤岛。岛的西侧1.5海里处是南沙区龙穴岛,东侧是沙角电厂,其上游4海里就是虎门要塞。舢舨洲东扼广州主航道喇叭口,西望广州南沙港,全岛面积约 3 亩,形似一只小舢板。小岛附近遍布险滩暗礁,人们把这里称之为“龙穴之口,虎门之喉”。
二十世纪初期,粤海关为了方便世界各国的船舶进出广州港,保证海上丝路的畅通,在珠江口先后建起了两座灯塔,一座是建于 1906 年的金锁排灯塔,另一座是建于 1915 年的舢舨洲灯塔。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舢舨洲灯塔显得格外夺目,主塔高 13.5米,副楼高6米,灯高31.5米。副楼主要作为灯塔手的居住和生活设施。这种塔楼合一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灯塔操作和守灯员居住的问题。
在舢舨洲灯塔,有一位名叫黄灿明的守灯人。从1999年至2021年,他已经在这个孤岛上度过了 22个年头,7900 多个昼夜。加上他之前在深圳蛇口航标站的11年,他当了33年的航标工。也就是说,黄灿明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祖国的航标事业。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黄灿明一家就和灯标结下了不解之缘。祖父黄带喜原是东莞市虎门镇沙角人,因一场洪水把家中田地淹没,他来到虎门水道的金锁排灯塔,当上了一名航标工。
1957 年,黄带喜在守灯的岗位上去世,他的儿子黄振威继承父业,18岁就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成为金锁排灯塔的航标工。1988 年,黄振威的儿子黄灿明,刚满 24 岁就前往航道局应招,当上了深圳蛇口的一名灯标手。在蛇口港干了 11年,1999年他又来到条件更艰苦的舢舨洲工作。半年后,他的妻子郭丽珍也跟着上了岛。他们把 12 岁的儿子和 7 岁的女儿交给公公婆婆,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孤岛的岗位。
每天,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黄灿明就开始工作了,这时候他成为一名巡岛员,在荒僻的孤岛上仔细地巡查一遍,然后登上五层高的塔顶,认真检查灯具的每一个部件。早上 7 点整,黄灿明准时开始升国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海浪的节奏中冉冉升起,而妻子则站在他的身旁,向国旗行注目礼。每到傍晚 6 时,黄灿明就会把国旗轻轻降下来,抹干旗上的水汽,小心翼翼叠好。
守塔人黄灿明
白天黄灿明的主要工作是检查设备、擦拭灯罩、清除太阳能硅片上的灰尘和水渍,保养电池头等。晚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望远镜观察海面,看看浮标是否有损坏或漂走,如有损坏要及时修复。暴风雨的夜晚是最令人揪心的,每逢遇到这种情况,黄灿明就要彻夜注视航
标灯的运转,而作为助手的妻子也会陪伴在他身边。
舢舨洲四面环水,航标员工作的日子长了,很容易患上风湿性关节炎。黄灿明从前辈那里学会了驱湿防寒之道。每到夜晚,他都会用保鲜膜把自己的双腿包裹得严严实实,防止湿气渗入腿脚,这种土办法也确实起到不少作用。登岛的最初几年,是没有淡水供应的,海水不能饮用。怎么办?他只能靠接雨水。每逢下雨,夫妻俩就赶紧用盆桶接满雨水。接下的雨水往往有沉淀物,需要静置一段时间再倒进水缸,这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后来,广州航标处每个月都派船送 10吨淡水到孤岛上,从此就不用为淡水问题发愁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岛上的条件不断改善。早些年孤岛灯塔会遇到供电不足的问题,缺电的夜晚甚至要靠点蜡烛来照明。如今舢舨洲已经铺设了大量的太阳能发电板,电力充足,多余的电力还能储存起来。除了照明用电外,还能满足空调、电冰箱、电视机和音响设备的用电。
子承父业的故事再次出现在黄家。黄灿明的儿子黄登科,也走了一条和父亲同样的光明之路。2007 年,黄登科通过广州航标处的招考,成为黄家第 4 代航标工。他先是在桂山岛灯塔工作,后又调到蛇口航标站,蛇口曾是他父亲工作过的地方。黄灿明说,自己还有 3 年就退休了,希望退休后,儿子能来舢舨洲灯塔值守。自己会选择留在孤岛上,做儿子的助手。
随着航海保障事业的发展,现代灯塔都装配有现代化新能源。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在珠江口航标建设中,引入了“对标同步闪”、遥测遥控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技术,打造了珠江口“海上高速公路”。新技术的应用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灯塔将实现无人值守。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共有70座灯塔,现今只有5座还有人值守,当中包括舢舨洲灯塔。
有人对黄灿明说:“可能不久以后,所有的灯塔都会变成无人值守了,航标工可能会失业。”黄灿明却说:“即使将来某一天,我真的要离开灯塔,我依然会在灯塔附近,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侣伴。”
守塔人黄灿明
洁白的灯塔,曾为昔日的海上丝路做出无私的奉献,如今也为新的海上丝路输送源源不断的光明。即使有一天,所有的灯塔都实现了无人值守,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航标精神必定永远绽放光芒。
【作者】罗铭恩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柳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