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区划

香港地区划分图

规划署划定的都会区范围

日常应用(地址)的法定分区

编辑

分区作用

编辑

法定区份(或称法定分区)于1963年开始编成。日常应用的地址都是以法定分区来制定,如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的法定地址是铜锣湾兴发街1号,而非按18区划分和选区划分写成“东区维园选区兴发街1号”;政府部门执法亦会参考区议会分区,或自订分区办法。

法定区份与18区及选区有别,且边界有时并不重合。例如九龙城区议会服务行政分区的九龙城区,法定区份何文田则用作邮寄地址,而九龙城区议会内亦有一个名为何文田的选区,包括法定区份何文田部分范围;又例如2016年前法定区份铜锣湾就是分别由东区和湾仔区管治,西面属于湾仔区,东面则属于东区。[注 2][19]

虽然立法会、区议会分区与法定分区有别,但亦是基于法定分区而编成,因为先设定以人口聚居地而来的法定分区,后有选举所用的选区。如199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的选区港岛中区,便是由现在区议会湾仔区及东区西面的结合而成。(1997年前香港立法局各个选区与区议会分界有所不同,参考香港地方选区条目及其备注。)

一些按港铁站名而成的通俗分区名称,如天后、炮台山、彩虹、太子、佐敦等,没有经过立法而成,只维持口头上的称呼,不能在正式文件上使用。惟近年政府亦开始+在官方新闻公报中使用通俗分区名称,例如警方在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若有示威者在上述地区附近聚集(包括天后、太子等)会在新闻公报中直接使用上述通俗分区名称;而2021年1月特区政府在油麻地2019冠状病毒疫情较严重设立特定围封区域,由于该特定区域较近佐敦站,亦直接在新闻公报中直接称呼为“佐敦”。

以下是1963年市区及80年代新界的法定分区,法定分区或因应地区发展而变动,但亦会印在香港年报内的地图上。[20]60年代香港市区便有了法定分区,但新界到80年代才确定法定分区。

香港岛及九龙半岛

编辑

参见:香港市区

1963年,港英政府当时把维多利亚城和九龙分成40多个区(District)。

维城西起:摩星岭(Mount Davis)、坚尼地城(Kennedy Town)、薄扶林(Pok Fu Lam)、西区(Western District)、半山区(Mid Levels)、山顶(Peak)、西营盘(Sai Ying Pun)、中环(Central)、湾仔(Wan Chai)、跑马地(Happy Valley)、铜锣湾(Causeway Bay)、北角(North Point)、鲗鱼涌(Quarry Bay)、筲箕湾(Shau Kei Wan)及柴湾(Chai Wan)。

而九龙西起,有昂船洲(Stonecutters Island)、荔枝角(Lai Chi Kok)、长沙湾(Cheung Sha Wan)、北长沙湾(North Cheung Sha Wan)、深水埗(Sham Shui Po)、旺角(Mong Kok)、石硖尾(Shek Kip Mei)、油麻地(Yau Ma Tei)、尖沙咀(Tsim Sha Tsui)、京士柏(King's Park)、何文田(Ho Man Tin)、九龙塘(Kowloon Tong)、红磡(Hung Hom)、马头角(Ma Tau Kok)、黄大仙(Wong Tai Sin)、九龙城(Kowloon City)、香港机场(启德)(Hong Kong Airport (Kai Tak))、新蒲岗(San Po Kong)、佐敦谷(Jordan Valley)、牛头角(Ngau Tau Kok)、观塘(Kwun Tong)、油塘(Yau Tong)、以及鲤鱼门(Lei Yue Mun)。

九龙东北钻石山(Diamond Hill (Area))和牛池湾(Ngau Chi Wan (Area))亦为区,但因为这些地方仍是半乡郊地方,所以归作地方(Area)。钻石山与黄大仙以沙田坳道为界;而牛池湾西界则为五百呎等高线;另外黄大仙、九龙塘、石硖尾三区以北划做龙翔道地方(Lung Cheung Road Area)。当时九龙湾尚在进行填海工程,因此未成一区。油塘和鲤鱼门一直延伸到将军澳西岸。[20]

到了1970年代市政局改制加上民政主任制度发展,当中的分区便成为市区区议会选区分界蓝本。

新界

编辑

新界方面,自战后至1980年代初,便根据当时理民府发展而成的分区——荃湾(Tsuen Wan)、沙田(Sha Tin)、大埔(Tai Po)、元朗(Yuen Long)、屯门(Tuen Mun)、西贡(Sai Kung)以及由上水(Sheung Shui)、粉岭(Fanling)、沙头角(Sha Tau Kok)和打鼓岭(Ta Kwu Ling)(上粉沙打)组成的北区作划分,新界区议会亦以此为蓝本。

行政分区

编辑

区议会及行政分区

编辑

区议会成立以后,地方事务基本上是细分到各个选区,然而综合事务仍由18区分区管理,例如讨论每年巴士发展计划便由区议会以整个行政区为本讨论而不是以个别选区讨论,而政府施政亦不一定是以十八区为基础,好像民政事务署,例如2016年前位于东区的铜锣湾社区中心服务对象也是全铜锣湾及少量周边地方。同样道理,2016年前位于东区的铜锣湾消防局服务对象也是全铜锣湾。[注 2][19]

18区的分区主要是各选区及总区处理下放的资源,而东区之名不是在法定区份的地址上,法定区份的地址要香港政府批准才会落实。香港法定分区是香港有区议会之前或更早时间的分区,而区议会及18区只是处理政府下放的资源,一些政府及全港性的政策,仍旧会参照法定分区来执行.

行政分区例子

编辑

政府传统上亦按照香港三大区域划分工作分区,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因香港人口增加再细分为九龙东、九龙西等等,个别部门如香港警队亦有划分区域以便警治。香港政府各部门以法定分区及其他分区为基础来制定各自的行政分区。

香港警务处警区

香港消防处[21]

港岛总区

西区

中区

东区

海务离岛

九龙总区

西区

南区

东区

中区

新界总区

西南区

南区

西区

东北区

总部总区

机场消防队

医院管理局分区

香港社会福利署[22]

中西南及离岛区

东区及湾仔区

观塘区

黄大仙及西贡区

九龙城及油尖旺

深水埗区

荃湾及葵青区

屯门区

元朗区

沙田区

大埔及北区

注:与区议会十八区名称相同者范围未必相同。

香港规划分区

没有特定分区部门的文件分区

编辑

地区行政计划开始,政府部门没有以特定分区为文件分类,主要以区议会秘书处把文件先分类,再依法定分区(1963年开始的城市或乡村分区)来区别,就全港层面,则以香港、九龙、新界,再依法定分区来划分。

以下便是其中一些例子:

中西区:中环、半山区、西营盘、上环、坚尼地城(西环)

东区:北角、鲗鱼涌、筲箕湾、柴湾

油尖旺区:旺角、油麻地、尖沙咀、大角咀

九龙城区:红磡、九龙塘、土瓜湾、何文田、九龙城

元朗区:厦村乡、屏山乡、十八乡、锦田乡、八乡、新田乡

屯门区:主要依分区委员会分类

南区:黄竹坑、大口环、薄扶林、置富、华富、华贵、香港仔、田湾、贝沙湾、数码港、浅水湾、大树湾、大潭、石澳、赤柱、黄泥涌峡

离岛区:长洲、大屿山(再细分为东涌新市镇及各个乡事委员会范围)、南丫岛

大埔区:白石角、大埔墟、广福、大美督

北区:上水、粉岭、古洞、沙头角、打鼓岭

三级议会分区

编辑

立法会

编辑

香港立法机关的选举分区自实施选举以来屡有更改;现时地方选区分为香港岛东、香港岛西、九龙西、九龙中、九龙东、新界西北、新界北、新界东北、新界西南和新界东南10区。

在香港主权移交前选区尚未合并之时,和区议会分区界线有所不同,如港岛中选区,包括整个湾仔区及部分东区范围,各选区人口不等,登记选民人数亦大约在10万-14万之间,详情可参看199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

市政局

编辑

香港最早的民选议会市政局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区域市政局则按香港四大区域——香港岛、九龙及新界、离岛——划分。

区议会

编辑

香港区议会现时分为十八个地方行政区,原意纯粹方便选举和行政之用,并不设立区政府等政权组织[注 3],无独立立法权[注 4]、司法权,政府部门亦未必完全按照这些区域划分工作区域。

区域

名称

2021年人口[23]

面积(km²)

密度(p/km²)

香港岛

中西区

235,953

12.55

18,808

湾仔区

166,695

10.64

15,791

东区

529,603

18.13

29,440

南区

263,278

39.40

6,779

小计

1,195,529

16.1%

80.72

7.30%

14,957

九龙

油尖旺区

310,647

6.99

44,458

深水埗区

431,090

9.36

46,067

九龙城区

410,634

10.02

40,994

黄大仙区

406,802

9.30

43,730

观塘区

673,166

11.27

59,704

小计

2,232,339

30.1%

46.94

4.24%

47,557

新界

葵青区

495,798

23.34

21,246

荃湾区

320,094

62.62

5,168

元朗区

668,080

138.56

4,825

屯门区

506,879

84.76

5,908

北区

309,631

136.53

2,269

大埔区

316,470

148.18

2,325

沙田区

692,806

69.27

10,082

西贡区

489,037

136.38

3,771

离岛区

185,282

178.21

1,021

小计

3,984,077

53.7%

978.76

88.46%

4,137

总计

7,411,945

100%

1,106.42

100%

6,801

民政主任分区

编辑

民政主任分区在区议会成立前是政府与市民接触的分区方法,和现在区议会的功用类似,而区议会分区不少亦源自民政主任分区。

1947年,新界北约理民府拆分为元朗理民府及大埔理民府,前者管辖元朗和青山,大埔、沙田、上粉沙打和西贡则由大埔理民府管辖。1950年代中期,新界首个新市镇荃湾开始发展,因此荃湾理民府于1957年从南约理民府分拆出来。1970年代,沙田及屯门新市镇开始花大钱,因此在1974年,沙田理民府从大埔理民府分拆,以及屯门理民府从元朗理民府分拆。

1968年5月,时任香港总督戴麟趾推行“民政主任计划”,将香港及九龙(包括新九龙)划成10区,每区设立民政处及民政主任。其中香港岛被分为西区、中区、湾仔及东区四区,九龙则分为旺角、油麻地、九龙城、观塘、黄大仙和深水埗六区。新界则不属于该计划的范围,继续原有理民府制度。

1970年代末,香港岛的四区曾进行重整,把原属东区的香港岛东南及原属西区的香港岛西南,划出一个新的区域南区,而剩下来的西区则与中区合并成中西区。[注 5]

1980年,上粉沙打从大埔区分拆成北区。

区议会成立后的变化

编辑

1982年地方行政计划完全实施,设立香港区议会,整个香港划分为18个区域。分区大致与现时相近,当时葵青区仍然是荃湾区的一部分,而现时的油尖旺区则划为旺角区和油麻地区两个区,当时旺角区是最小的分区。

1980年代,大量的人口迁入荃湾新市镇,荃湾区的人口开始出现饱和,已经超出了一个区议会的承受能力[注 6],需要两个区议会来应付荃湾新市镇的庞大人口。故此,港府于1985年4月1日,将葵青区从荃湾区分拆出来,成为第十九区,初名为“葵涌及青衣区”,1988年4月1日改称“葵青区”。1989年油麻地区更名为油尖区。

随着人口逐步由港九市区迁移到新界新市镇,属港九市区内的油尖区和旺角区的人口也逐步减少,为资源能更有效地运用,该两区于1994年合并成为油尖旺区,十九区又变回十八区。

民政事务专员是各区民政事务处主管,是特区政府在地区的代表,由首长级薪级第2点的公务员担任,负责统筹各政府部门在地区的工作并担任该区的地区管理委员会。

分区人口不均

编辑

2021年香港十八区的人口密度,以观塘区最高,每平方公里有59,704居民。而深水埗区的人口密度在1997年之前是最高的,但由于西九龙大量填海,增加深水埗区的面积,使人口比例大大降低。虽然新界北的北区和元朗区皆有广袤的平原,但由于大部分土地保留作乡郊用途和原居民的村地,故市中心一带虽然人口稠密,但全区整体人口密度仍然偏低。人口密度最低的是离岛区,每平方公里约1,021人。

区议会各区界线在近三十年没有大型变动,各分区人口不均情况严重,人口最多的为沙田区,2021年人口为69.2万,人口最少的为湾仔区,2021年人口为16.7万。当中港岛东区因为太古城及柴湾(包括杏花邨及小西湾)的住宅项目,在近40年的发展下,于1990年代为全港最多人居住的地区,2021年人口接近53万;而湾仔区因为地区老化及居民搬离该区,人口由2016年的18.0万进一步减少,至2019年时只有17.8万,取代离岛区成为全港人口最少的区份;2021年更跌至16.7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