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苹果手机加征 25% 关税会实施吗? 一、政策推进的确定性与时间表明确的行政意志与时间节点特朗普在 2025 年 5 月 23 日通过社交媒体明确表示,若 苹...
- 美女世界杯
- 2025-08-13 01:15:51
- 2881
来源:雪球App,作者: 西子驿站8899,(https://xueqiu.com/3236455484/336273947)
一、政策推进的确定性与时间表明确的行政意志与时间节点特朗普在 2025 年 5 月 23 日通过社交媒体明确表示,若苹果不在美国生产 iPhone,将对其境外生产的手机征收至少 25% 关税,相关政策最快将于 6 月底实施。这是继 4 月 “对等关税” 政策后,特朗普政府再次将关税作为迫使企业回流的工具。此前,特朗普已多次公开施压苹果,要求其终止在印度的扩产计划,并明确表示 “对印度制造不感兴趣”。
法律程序的实质推进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作为关税依据,尽管面临多州及企业的法律挑战(如 12 州联合起诉其违宪),但该法案赋予总统较大自由裁量权,且历史案例显示法院对关税政策的审查通常较为宽松。
二、苹果的应对困境与供应链刚性约束产能转移的现实障碍苹果虽计划将多数销美 iPhone 转至印度生产,但印度工厂目前仅能满足 30% 需求,且 70% 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成本比中国高 5%-10%。富士康印度工厂 2025 年目标产能为 2500 万 - 3000 万部,良品率提升至 90% 需至少 2 年,短期内无法实现全面替代。即便苹果加速供应链转移,美国本土缺乏熟练工人、核心元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仍会导致每部 iPhone 成本增加 90% 以上。
成本转嫁的市场风险若苹果将 25% 关税全额转嫁给消费者,iPhone 16 Pro 在美国售价可能从 999 美元涨至 1349 美元(涨幅 35%),Pro Max 顶配版或突破 2300 美元,这将直接冲击美国市场需求。高盛测算,售价上涨 43% 可能导致 iPhone 销量下滑 15%-20%。苹果若部分转嫁成本(如提价 20%-25%),仍需承担毛利率下滑至 42%-44% 的压力,净利润可能缩水 27%。
三、政治博弈与国际反制的连锁反应国内政治的双重逻辑
产业回流叙事:特朗普将关税作为兑现 “制造业回归” 承诺的核心手段,尤其针对苹果这类高附加值企业,试图通过 “关税 + 豁免” 模式迫使供应链迁徙。
政治报复动机:苹果长期与民主党关系密切,是民主党的主要政治献金主。特朗普此次施压被解读为对苹果 “政治站队” 的报复。
四、法律挑战与政策反复的不确定性司法程序的潜在阻碍美国 12 个州及多家企业已提起诉讼,质疑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合法性,认为其违反宪法权力分立原则及《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适用条件。若法院裁定关税违法,可能延缓或终止政策实施。但历史案例显示,法院对总统贸易权力的审查通常较为克制,且法律程序可能耗时数月至数年。
政策反复的历史惯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存在 “豁免 - 加征” 循环特征。例如,2025 年 4 月苹果曾获智能手机关税豁免,但 5 月威胁扩大征税范围。若苹果加速美国本土投资(如承诺未来四年投资 5000 亿美元),可能换取部分豁免,但核心产品仍难以完全规避关税。
五、情景模拟与关键变量基准情景
政策落地:特朗普在 6 月底前签署行政令,对苹果境外生产的 iPhone 征收 25% 关税,豁免条款仅限于美国本土制造部分。
苹果应对:加速印度产能爬坡(2025 年 Q3 达 30%),同时通过自研芯片(如 C1 5G 芯片)和模块化设计降低关税税基,成本增加约 116-145 美元 / 部,美国售价上涨 20%-25%。
市场影响:全球销量下滑 8%-12%,中国市场份额微降至 12%,苹果股价下跌 30%-40%。
缓冲情景
部分豁免:苹果通过游说争取到 “美国元件 20% 豁免” 条款,非美元件关税从 25% 降至 15%,成本增加约 69-87 美元 / 部,售价涨幅控制在 10%-15%。
供应链调整:苹果将美国本土生产比例从 5% 提升至 15%(主要生产高端机型),印度产能提升至 40%,总成本增加约 90-120 美元 / 部。
市场影响:全球销量下滑 5%-8%,股价下跌 20%-25%,中国市场份额维持 14%。
逆转情景
全面豁免:特朗普因国内经济压力(如消费者通胀抗议、企业裁员)或国际反制升级,暂缓或取消手机关税,转而要求苹果扩大美国投资。
苹果策略:维持现有供应链布局,仅象征性增加美国本土投资(如服务器生产),成本压力暂时缓解。
市场反应:股价反弹 10%-15%,但长期供应链风险仍未解除。
特朗普策略的核心是战略不确定性,如果苹果加快兑现对美投资,可能换取关税豁免或者关税降低,个人觉得大概率会加收10%左右,既敲打苹果,又实实在在可以增加关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