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退塘还林还湿工程的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方法与流程
- 美女世界杯
- 2025-10-20 01:52:54
- 3754
本发明涉及鸟类栖息地恢复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退塘还林还湿工程的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鹭科(ardeidae)鸟类为大中型涉禽,栖息于湿地,大多营群居生活,共同觅食、集群筑巢繁殖,鹭科鸟类大多要迁徙,大都以水中动物为食,行动机警,鹭科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指示湿地环境特征的变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全世界有17属62种鹭科鸟类,在中国有9属20种。
受到以围湖造塘为主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临面积下降、生境破碎化、生境类型单一、湿地植被缺乏、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湿地的退化导致鹭科鸟类数量的下降,有些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很多地区正在开展退塘还林还湿工程,这为鹭科鸟类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机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退塘还林还湿工程的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基于退塘还林还湿工程的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方法,根据鱼塘生境结构和鹭科鸟类对摄食、繁殖、隐蔽和迁移的需求,退塘恢复鹭科鸟类栖息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栖息地选址要求:在正常情况下,觅食范围是以鹭科鸟类栖息地为中心、半径8~10km的范围,在繁殖期,觅食范围是以鹭科鸟类栖息地为中心、半径3~5km的范围;
步骤二:鱼塘生境围城:对塘埂和坑塘基底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用局部打断、削低、拓宽、曲化方式,恢复适宜的水禽栖息空间;
步骤三:人类干扰半径和栖息斑块规模控制:鹭科鸟类繁殖区距离人为活动区域在50m以上,并且利用水域进行隔离,鹭科鸟类繁殖区连续林地栖息斑块的面积大于5000m2;
步骤四:水位调控:鹭科鸟类栖息地的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变幅在0.5m,森林湿地水深为0.3~0.5m,草本沼泽水深为0.2~0.8m,丰水期滩地水深为0.0~0.3m,枯水期滩地水深为0m,丰水期深潭水深为2.5~3.0m,枯水期深潭水深为2.0~2.5m;
步骤五:营巢林恢复:营巢林植物包括适于鹭科鸟类筑巢和停栖的乔木和灌木,鹭科鸟类营巢的乔木植株高于5m、并且其直径大于8cm,乔木的枝条分叉角度为50°~90°;
步骤六:生态岛营造:保留原有高滩和塘埂,其高度高于常水位1.0~2.0m,把地形整理形成月牙型,月牙型地形内侧设置浅水滩地和缓坡,生态岛腹地设置适宜乔木生长的高地,生态岛距离岸边大于400m;
步骤七:滩地营造:滩地位于开阔的浅水面周边,由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围合,滩地基底包括淤泥和便于涉禽站立的沙石,滩地坡度为1:10;
步骤八:生态驳岸设计:水面的驳岸设置缓坡和软坡,并且种植湿生草本护坡,保留设定面积的裸露滩涂及附生水生植物区域,枯水期形成裸露泥滩,坡度为1:10,在凸岸处的护岸采用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其面层种植植被或者铺设细沙、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者卵石滩,在凹岸处,设置用于鱼类栖息地的深潭。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灌木生长茂密或者枝条带刺。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乔木包括旱柳、意杨、枫杨、榆树、榉树、国槐、乌桕、水杉或者池杉。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自然安息角是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基于退塘还林还湿工程的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方法,将鹭科鸟类栖息地近自然定向恢复与各地区正逐步开展退塘还林还湿工程有机结合,构建鹭科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系统方法,依据前期调研和研究基础,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鸟类宜居原则、最小干扰原则和最小工程量原则,有效营造鹭科鸟类栖息生境;同时,结合鹭科鸟类迁徙动态,控制水位,助力鹭科鸟类保护,尤其适用于长江中下游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与保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基于退塘还林还湿工程的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方法,针对鱼塘生境结构问题和鹭科鸟类对摄食、繁殖、隐蔽和迁移等空间的需求,以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模式,消除生态障碍,重建水网,恢复水文联系,恢复和重建以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滨水洼地、腹地高地、浅水滩地、湿地生态岛、营巢林等组成的完整的典型水禽栖息地生境建设,既构建大尺度的生境网络,又营造良好的小生境,提高鹭科鸟类栖息地的适宜程度,增加鸟类的多样性。
以白鹭为代表的鹭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栖息地选址要求:在正常情况下,觅食范围是以鹭科鸟类栖息地为中心、半径8~10km的范围,在繁殖期,觅食范围是以鹭科鸟类栖息地为中心、半径3~5km的范围,因此,选择拟恢复的栖息地位置时应充分考虑鹭科鸟类,特别是繁殖期,对觅食范围的需求,确保其雏鸟哺育的顺利完成。
步骤二:鱼塘生境围城:对塘埂和坑塘基底进行生态化改造,结合工程措施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通过用局部打断、削低、拓宽、曲化方式,开展对生硬、封闭边界的渗透连通、曲化延展和生境重塑工作,恢复适宜的水禽栖息空间和弹性的景观界面。
步骤三:人类干扰半径和栖息斑块规模控制:不同动物类群的人类干扰半径有较大的差异,鹭科鸟类繁殖区距离人为活动区域在50m以上,并且利用水域进行隔离,鹭科鸟类繁殖区连续林地栖息斑块的面积大于5000m2。
步骤四:水位调控:鹭科鸟类栖息地的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变幅在0.5m,森林湿地水深为0.3~0.5m,草本沼泽水深为0.2~0.8m,丰水期滩地水深为0.0~0.3m,枯水期滩地水深为0m,丰水期深潭水深为2.5~3.0m,枯水期深潭水深为2.0~2.5m。
步骤五:营巢林恢复:营巢林植物包括适于鹭科鸟类筑巢和停栖的乔木和灌木,所选灌木应生长茂密或枝条带刺,鹭鸟在树桠建巢,停栖于树冠顶部,鹭鸟营巢树种的选择应考虑如下特点:鹭鸟为大中型涉禽,成年鹭鸟一般达到350~750g,树冠顶部能承受鹭鸟的质量,鹭科鸟类营巢的乔木植株高于5m、并且其直径大于8cm,并且硬度较高的乔木;树桠便于鹭鸟筑巢,由于鹭鸟鸟巢体积较大,直径一般大于35cm,因此营巢树种应选择枝条较硬且分叉角度一般为50°~90°的乔木,树冠有较好遮荫效果,能为幼鸟创造相对舒适的生长环境;乔木树种可选择旱柳、意杨、枫杨、榆树、榉树、国槐、乌桕、水杉、池杉等。
步骤六:生态岛营造:保留原有高滩和塘埂,其高度高于常水位1.0~2.0m,把地形整理形成月牙型,月牙型地形内侧设置浅水滩地和缓坡,生态岛腹地设置适宜乔木生长的高地,生态岛距离岸边大于400m。
步骤七:滩地营造:滩地主要位于较大面积、较开阔的浅水面周边,由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围合,滩地基底包括淤泥和便于涉禽站立的沙石,增加部分沙石便于涉禽站立,滩地坡度为1:10。
步骤八:生态驳岸设计:大水面处的驳岸设置缓坡和软坡,并且种植湿生草本护坡,保留设定面积的裸露滩涂及附生水生植物区域,枯水期形成裸露泥滩,坡度为1:10,在凸岸处的护岸采用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自然安息角是30°,其面层种植植被或者铺设细沙、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者卵石滩,在凹岸处,设置用于鱼类栖息地的深潭。
通过合理的生境改造与栖息地保育和恢复技术,有效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健康水生态系统,营造湿地生境多样性,适用于将退塘还林还湿工程与鹭科鸟类栖息地恢复进行有效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