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学校叫xiáng?

一、古代的学校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庠:周代学校的名称。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2009年高考四川卷“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5、官学: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6、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2013年高考四川卷“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土,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7、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8、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9、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2016年高考江苏卷“遂输粟入太学”。

10、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学生称监生。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11、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二、古代学官

1、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2、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3、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2013年高考广东卷“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

4、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5、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2014年高考安徽卷:”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

6、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7、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8、教谕: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2016年高考江苏卷“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9、主考:主持考试,也指主考官。

10、帖经: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意思是帖住经文,在所考察的经文中抽出一句话,将某部分用纸帖盖,要求考生答出这句话是什么,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经文的记忆情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